炒股配资股票
一阵秋风一阵凉,立秋过后,我们告别了暑热潮湿的长夏,正式步入“阳消阴长”的秋季。您是否已开始感觉皮肤、口鼻有些干燥?这正是“秋燥”来袭的信号。在中医门诊中,我常提醒患者,顺应天时是养生的最高智慧。此时,您手中的茶若选对,养生价值堪比一味温和的“补药”;若选错,则可能加重秋燥,让人更觉不适。
今天,我们就以“秋”为题,从中医角度深度盘点红茶、绿茶、乌龙茶等常见茶饮,教您如何在这个“多事之秋”,通过一杯对的茶,达到润燥、暖身、安神的最佳养生效果。
一、秋季饮茶总纲:顺应“收敛”,核心在“润”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原则。特别是在秋季,气候干燥,人体阳气由夏日的向外发散转为向内收敛,此时更应注重养阴,以顺应自然规律,达到阴阳平衡。因此,秋季饮茶的总原则是:帮助阳气收敛,并重点防范“燥邪”伤肺。
这意味着:
1.减少寒凉发散:应逐步减少性质过于寒凉、有发散作用的茶品,以免过度消耗人体的阳气与津液。
2.增加温和滋润:优先选择性质温和或平和的茶类,并可通过搭配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(如枸杞、陈皮、蜂蜜等)来增强其润肺生津的功效。
下面,我们就来具体分析,各类茶品如何在这个秋天“各司其职”。
二、茶类秋季养生详解:谁是你的“秋日专属”?
1.红茶/熟普:秋冬季的“当家主角”
代表茶品:祁门红茶、正山小种、金骏眉、熟普、陈年黑茶等。
中医性味:性温,味甘。
秋季角色:当之无愧的秋季饮茶首选。熟普洱茶和红茶的性温,能温煦中焦,驱散初秋的寒凉,尤其适合早晚温差大时饮用。它们的味甘,能培补脾胃之气,中医认为“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健运,才能有效化生津液,从内部抵御秋燥。此外,这些茶类还具有暖胃养胃、促进消化、增强免疫力等养生益处。
最适合人群:
平素脾胃虚寒、手脚冰凉者。
夏季贪凉,导致体内有寒湿滞留者。
一般人群作为秋季基础养生茶。
秋季饮用建议:
纯饮:感受其醇厚温润的本味。
搭配:可加入几片生姜,增强散寒暖胃之效;或加入少许蜂蜜,润燥效果更佳。
2.乌龙茶(青茶):平衡“秋燥”与“余热”的“多面手”
代表茶品:武夷岩茶(大红袍、肉桂)、浓香型铁观音、凤凰单丛。
中医性味:性平(因发酵程度和焙火工艺而异,中秋时节宜选择中足火功的乌龙茶)。
秋季角色:乌龙茶发酵程度适中,性质平和,既能清除夏季残留的体内余热,又不至于过于寒凉而损伤初生的阳气。它那独有的芬芳,蕴含着疏肝解郁的神奇功效,可有效抚平“悲秋”的惆怅情绪。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“上热下寒”体质(表现为口干却又怕冷),乌龙茶能够发挥极佳的平衡效用。
最适合人群:
体质复杂、寒热夹杂者。
情绪易波动,有“悲秋”倾向者。
秋季仍觉口干舌燥,但胃部又不耐寒凉者。
秋季品饮建议:宜挑选经过精心焙火、茶性温和的岩茶,或是香气浓郁的铁观音。
3.绿茶/新生普:初秋“余热”未清时的“权宜之计”
代表茶品:龙井、碧螺春、新生普、清香型铁观音。
中医视角下的性味特征:性属寒,味兼甘、苦。
秋季的定位:绿茶性寒,与秋季所倡导的“收敛”理念相悖,因而并非秋季饮茶的主流之选。但在初秋时节,若天气依然炎热(俗称“秋老虎”),或本身体质强壮、内火旺盛,出现明显的口干口苦、咽喉肿痛时,可适量、暂时饮用以清解余热。
最需谨慎人群:
脾胃虚寒者(禁忌):秋季饮用绿茶极易导致腹泻、腹痛。
阳虚体寒者:会加重畏寒怕冷的症状。
秋季饮用建议:
严格遵循“适量”原则,一旦“秋老虎”过去,应立即转换茶类。
绝对避免空腹饮用。
4.老白茶:秋季润燥的“谦和君子”
代表茶品:陈放三年以上的白毫银针、白牡丹。
中医性味:白茶新茶性凉,但随着陈放,其性逐渐转为平和。
秋季角色:“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”。存放时间较长的老白茶,经过岁月沉淀,口感更加醇厚,香气沉稳。其性温而不燥,适合秋季饮用,有助于润喉解渴,缓解口干舌燥。老白茶中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,适合秋冬季节的身体调养。
最适合人群: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,特别是老人、儿童及体质敏感者,在秋季润燥时饮用。
秋季饮用建议:煮饮为佳!将老白茶放入壶中慢煮,可使茶汤更加绵滑醇厚,润燥效果更佳。
三、中医师的秋季饮茶特别叮嘱
1.辨清体质是关键:上文仅为普遍规律。最稳妥的方式是在中医师指导下,结合自身体质选择。
2.饮茶时间有讲究:秋季宜“早卧早起”,睡前更应避免饮茶,以免影响睡眠,扰动阳气收敛。
3.切忌饮用浓茶:浓茶易消耗阴液,加重秋燥。
4.尝试“调饮茶”:发挥创意,制作秋季特饮。如:在红茶中加入一片陈皮,理气健脾;或在老白茶中加入几颗枸杞,滋阴明目。
结语:
喝茶,不仅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份健康的承诺。它承载着顺应自然的智慧,也关乎着我们身体的平衡。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助您像一位老练的舵手,在秋天的海洋中,找准养生航向。愿您在这个金秋,选对那杯属于自己的“补药”,喝出由内而外的滋润与温暖。
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